教育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发布时间:2015-10-12 00:00:00 浏览: 来源:

教育系现有小学教育(本科)和学前教育(专科)两个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均属于师范类。从广义上说,师范类学生的培养同样要

小学教师的培养在我国已有百年历史,但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却还是一个全新课题。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我国师范教育体制当中仍是一个新专业,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努力。需要厘清小学教师培养在中师期间的学校办学与大学期间的院系办学之间的利弊关系,正视小学教育专业升本后面临的师资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挑战。

下面主要谈谈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几点设想。

在小学教育专业中构建以优质小学教师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是21世纪教育领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个性和潜能的需要。这要求小学教育专业以学生为主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优秀师资培养的教学体系,推进科研、实践和人才培养一体化的进程。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制定:

根据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从素质教育课程、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几个方面进行课程设置和加大培养力度,尤其重视实践教育中实训课程体系的建构。首先,在理论上注重新教育观念的指引,强调小学教育的学科性与教育性,学术性与师范性,学科专业知能与教育专业知能的统一,精简和整合理论课程,强化核心教育课程对学生教育理论的提升。其次,在实践上注重实训课程体系的建构。实训课程一方面包括校内的多项教师基本功训练、微格教学训练,另一方面包括教育实习、毕业实习活动。最后,针对小教专业的学科特点,为突出“小”的特色,开设一系列技能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对小学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及应对难度日趋加大的教师编制考试,在培养计划中要增加各学科知识板块内容的课程等。

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文化通识类课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选修类课程三部分。

(一)文化通识类课程

文化通识类课程应使学生在基础知识水平上达到大学本科水平,并增加艺术审美修养。课程主要有哲学原理、法学概论、大学语文、大学数学、大学英语、自然科学概论、自然辩证法、计算机基础、体育、音乐、美术等。在课时比例上,应占总课时的30%左右。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主要安排在大学一、二、三年级。

(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

小学教育理论类课程是提高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检查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学生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及能力上应达到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要求。学生应培养自己内在的教育理论素养,掌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掌握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与知识结构,并具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占总课时的30%左右。

小学教育实践类课程在时间安排与过程评价上应按专业课程标准设计,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要改变传统师范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从新生报到一直到毕业前,让学生不间断地深入到小学教学第一线,目的是使学生对现代小学教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教育宗旨有所感悟,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机会。在教育实践中有意识地开发隐性课程,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念及对小学教师职业的热爱,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身的人格魅力。课程可分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课程实践、教育调查、论文撰写等。在课时比例上,可占总课时的20%左右。

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一年级在每学期第一周及学期中间各安排一周的集中见习。二年级每周安排一天的分小组见习,并开始为小学教育调查研究做好准备。三年级学生自由实习,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教育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并对学生的教学、调查给予指导和评估。四年级学生连续实习时间为一个学期,学生实习授课种类应不少于3门,教育调查和论文撰写时间8周左右。

(三)选修课

选修课以增加专业知识深度、培养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和特长为目的,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进行选修。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学科选修课,专业选修主要包括现代科学技术通论、中外教育史、中外教育思想史、儿童发展心理学、小学教育文选、小学教学研究、基础课程标准解读、课堂语言艺术、课堂教学艺术、书法、简笔画、小学生学习论等。学科选修课,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重点应放在学生日后自学方法的指导上,学生应在学科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按照学科知识体系选修。比如,要培养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特长的学生可选修汉语基础、文学常识、逻辑学、中外文化史、小学生写作指导、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课程;想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有所发展的学生可选修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数学分析、概率与统计、初等数论、高等物理、高等化学、动植物学基础等课程。在课时比例上,应占总课时的20%左右。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主要安排在大学二、三、四年级。

二、课堂教学

目前我们的大学课堂上,大多数师生互动少,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呆板,缺乏活力,学生课堂投入情况也较少,不愿听讲。

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改革力度,坚持以学生为本,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如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竞赛等),提供优秀的教学环境和设施(如教室环境、教学多媒体及网络资源等),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如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评价、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学生学习考核的多元化评价等)和教师教学竞争机制(如学生选教师等),以充分凋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以学生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观念,树立课堂上师生地位平等的理念,正确处理好“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的关系。

教师要认真对待课前备课工作,及时完善知识系统,充分准备教学资料,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运用好启发式、情景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学生要改变传统的依赖教师、全靠教师的学习观念,采取积极主动型、创新创造型学习方式,加强自学能力建设,勇于思考,善于提问,敢于质疑,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争当课堂主人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学生才能培养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聘请小学名师进大学课堂,实践课程实现“双师”教学。

三、实践教学:

通过调研、访谈,我们发现新入职的小学教师在职业情感、教师基本功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许多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小学校长认为,近几年的师范毕业生在实践能力方面不如以前的中师生,强烈要求师范院校加强实践类课程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为此,我们在培养方案修订中提出“实践贯穿小学教师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试图建构起“研习、练习、见习、实习、演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法课程应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在小学观摩见习以及试讲,也就是要压缩理论学习的课时,加大学生实践的课时。

(一)建立“四方协作模式”的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除了在校内设立实验室、实习基地外,还应该根据专业的性质和小学教师的培养要求规划、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形成完善的实习基地群。而所谓“四方协作模式”即学校、专业系、小学及教育管理部门四部门合作,通过以学校、专业系、小学三方互动为主,教育行政部门协调促进的合作方式,推进小学教育研究以及职前职后小学教师培养工作一体化的进程。高校加强与基地学校的联系,提供现代教育理论资讯,帮助基地学校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提升基地小学的师资水平。基地学校则接纳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增加教学经验。教研室则在小学与高校的合作中具有桥梁的作用,教育管理部门在各项工作运行中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二)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归类整合,使实践课程分层分布,按照结构设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构建该课程体系立足于教育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和野外实践四个维度。将实习、见习、调查等七个项目有机地整合到一起,构成一个整体。

(三)外聘小学优秀教师到大学当导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小学优秀教师到大学当导师,把教育一线的教学经验带到大学课堂,发挥专职教师、科研教师、大学教师、小学专家型教师各自的专长与优势。大学教授到小学做讲座、搞科研,把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教育理论带到教育一线,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基地。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要将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作为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加强建设。我校应该努力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合规和学科知识结构完善,实践能力强且综合素质较高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四、考试模式:

改革目前的考试模式,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考试既是大学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又是对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检测与评价,它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探索出一套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考试模式,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体才能和潜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国内各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着考试方式单一(即只是在课程结束时一次考试定乾坤,考试在教学中的反馈作用被大大削弱;考试形式单一化,即基本为闭卷式,不重视实践技能考核;成绩评定单一化,即单凭课程考试成绩,而不是综合地考虑学生的整个能力)。考试内容片面(一份试卷既不能覆盖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学生只要根据教师上课的重点进行突击,就能轻松过关甚至得到高分;又无法对学生创新精神x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进行测量和评价)。考试作用与培养目标相背离(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全面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在素质要想从考核中体现出来更是无从说起)等问题f学生往往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了就忘记。若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将直接导致学生为考试而考试;,即只紧抓书本,视野狭窄,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型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因此,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改革现在的考试模式,结合我校目前考试现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的考试进行改革。

一是把课程内容划分为理论认知和实践体验两部分,并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各课程的理论认知部分,仍采用闭卷的考试形式,力求使学生对该课程的核心理论内容及学习重点能够熟练掌握,同时应增加检测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的效果,如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教学所讲的核心理论,以小论文、小发明、小设计的方式,研究分析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或实际问题,借以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同时又使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对于实践体验部分,应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考核。比如进行社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实地观看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情况,撰写分析报告;引进ERP软件等供学生演练并考核学生掌握和操作软件的能力,考核学生应用软件对课程专题内容和案例分析求解的能力;给定学生一些文献,并提供参考网站,要求学生在给定的阅读文献中,选择几篇紧密相关的文章进行研读,结合相关网站及参考书,写出文献阅读报告等等。

二是通过建立各种竞赛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文化创新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技文化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进行创新实验和技术开发的意识,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工厂x农村去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市场经济的特点,使他们热爱工作、勇于实践,使教学、实践、思想教育相统一。

总之,由于长期以来师范教育存在着体制瓶颈的制约,普遍存在校内教学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实践技能的训练,校外见习、实习重形式而轻效果的现象。因此,努力缩短小教专业毕业生的职后工作适应期,使学生在入职前就对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早熟悉、早准备、早进入状态,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这不仅是现实的要求,也是对我们培养小学教育应用型人才所提出的挑战。

上一篇: 凝心聚力 科学发展 ----在教育系第一届教代会暨工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下一篇: 凝心聚力 科学发展 ----在教育系第一届教代会暨工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返回列表】

Baidu
sogou